天涯书库

古代版难民生存指南 正文 第243章 二十万石

    第243章第243章二十万石

    从露华阁回来后的第五天,雷元此前派出去打听消息的手下回来了。

    雷元书房里,一名手下恭声回道,“大爷,属下去到了平山府一番打听,朱家有个少爷来到云淮之事很有可能是真的,不过那个大掌柜不肯跟人说朱少爷的长相身型。朱玉全年十八,是朱家唯二的嫡出少爷,顶头有个极能干的大哥。”

    雷元沉思片刻问道,“朱家家教严苛吗?”

    手下两人互相看了看,“属下不知。”

    雷元摆摆手,示意两人先下去。保宁府离他们实在太远,一东一西,雷元想打听更多的消息一时半刻非常不容易。加之朱玉全不像他大哥在外头已经闯出点名气,这个五少爷……

    “不能再拖了,万一别家知晓这个朱少爷在这,定然也会想法子笼络他。”雷元一握拳,已经有了决定。

    “雷安——”雷元朝外间喊道。

    雷安很快就进来,垂首问候,“大爷安。”

    雷元吩咐道,“明儿你派人先一步去府城送两封信给范府和姜府,再亲自去一趟长乐居给朱少爷说,我请他三日后登船前往府城。他那些行李物件你得找人安排稳妥了,切记不可怠慢疏忽。”

    雷安回道,“是,老奴这就去安排。”

    五日后,林泽跟雷元从船上下来,又看到自己跟随钦差队伍来时的码头。

    宽敞的马车上,雷元劝道,“贤弟,你觉得住雷府有些唐突,我们家在府城里还有几处宅院,你住那儿可好?是我邀你来的,连吃住都没安排好,为兄实在没脸出去见人了。”

    林泽想了想就答应了,雷元都把话说到这份上,再不点头就该让人下不来台,事情还没办呢,大家的关系要维护好。

    雷元给林泽准备的宅院就在云淮府繁华地段里,三进的江南院落,白墙黛瓦,院角有一簇芭蕉长在石头假山间。石榴树、枇杷树在春雨中洗刷得鲜绿明艳。

    雷元陪着林泽进来,又将院里所有的下人都喊出来到前厅训话,“这些日子你们都给人好好伺候朱少爷,若有怠慢之处绝不轻饶。若是办得好人人有赏。”

    十个下人齐齐回道,“是——”

    雷元又带着林泽简单走了一圈熟悉这座宅院的大致布局。

    林泽都得认真说一句,雷元这个人为了挣钱是真的舍得花心思,事无巨细啊。

    “今儿天色不早了,贤弟先吃饭歇息。等我那边有消息,买布的事就有着落了。”雷元临走前又跟林泽保证道。

    “雷兄办事,小弟就没有不放心的。”林泽拱手道,语气已经带着敬佩。

    雷元含笑点头,自己这些日子没算白忙,现在这个朱少爷对自己已经颇为信任。

    将人送走,林泽擡头看了眼远处的天际,细雨蒙蒙的傍晚很适合在家睡觉。

    给林泽撑伞的邓十九立刻跟上,三人往回走。

    在等待消息的时间里,林泽充分演绎了什么叫富贵人家少爷的日常。白天勾栏听曲,晚上花船夜游,主打就是吃喝玩乐。

    雷元这些日子没什么空,就派了管家雷安早晚过来问安,听听林泽有没有什么需要雷家安排的。

    一直到五天后,雷元终于传来消息,邀请林泽去幽篁别苑。

    “幽篁别苑?”林泽瞥了眼雷安。

    “回公子,幽篁别苑建在我们雷家郊外的山庄里。那儿的竹海乃是云淮一绝,我们大爷听您说过对这些江南雅事颇感兴趣,便安排了这次春日幽篁别苑听竹雨。”雷安恭声道。

    “好,本少很喜欢。”林泽笑着道,有种没什么文化的粗人非要附庸风雅的做作和虚伪。

    第二天,林泽坐上雷家安排的马车,孟通和邓十九陪同,两人这次出门都没有带自己的刀和剑。

    “赤手空拳会不会打不过?”车厢里,林泽小声问道。

    这话但凡是不太熟的人,林泽都不会问。但这两个是自己的弟子,没啥不好意思的。

    “少爷放心,暗器带了。若真有什么埋伏,我轻功好,带您先走。十九挡着,给咱们争取时间。”孟通保证道。

    林泽表示非常好,“昨晚说的……今日估计就能知道结果,到时候你俩可要给我靠谱点,老师的命都在你们手里了。跑不快被抓住,我估计就要交代在那里了。”

    邓十九目光坚毅,压着嗓子答道,“恩师放心,我们会好好部署,您争取的时间也足够充裕,咱们顺利脱身的机会很大!”

    林泽点点头,三人不再说话。

    马车行进一个小时左右就到了幽篁别苑,青瓦白墙嵌在茂密的浓绿中,别苑里还种着许多奇花异草,一座座亭台楼阁坐落其中,曲径通幽处,林泽跟着雷安穿过一道道别致的门,终于来到竹海边上的一处书斋里。

    木质的窗雕刻着精美的花鸟纹样,书斋四面均有窗扇,采光极好。走进屋里,有三个人正在窗旁的茶几上饮茶。茶杯口上雾气氤氲,隔着珠帘有五名乐师弹奏着不同的乐器。

    “哎,说曹操曹操就到。范兄、姜兄,这位便是我同你们说的贤弟。”雷元起身相迎。

    他对面的两名中年人随后起身,站在原地微笑看着林泽。

    林泽跟雷元见礼。

    雷元拉着林泽的手,向他介绍道,“贤弟,这位是范锦澜范兄,另一位是姚君逸姚兄。”

    林泽一边回礼,脑子已经出现这两人的资料。范锦澜的大伯正是州府通判,姚君逸家在云淮府并无人出任什么重要的官职,但他家同族有个大名人——户部尚书兼内阁次辅之一的姚正华。

    姚家根基就在云淮,属于云淮府数一数二的豪强。这个姚君逸林泽资料上记载不多,只知道有个虚衔在身。

    “小弟朱玉全见过范兄、姚兄。”林泽拱手作揖。

    范锦澜、姚君逸一一给林泽回礼,雷元随后请众人落座。

    大家开始互相闲谈,基本就是范、姚两人问林泽哪里来的、来这个干什么、玩得开心吗?

    雷元会时不时说一些前几日跟林泽一起时发生的趣事,比如说林泽家教之严,酒量之浅……总之都是些无伤大雅的事。

    范、姚两人早已经在雷元口中知道林泽许多事,现在是为了拉近关系又亲自问一遍。

    林泽全程配合他们三个,场内气氛很是轻松愉快。

    “听雷兄说贤弟想买一批布是吗?”姚君逸慢慢切入正题。

    “是啊,姚兄。我听雷兄的,觉得这来一趟光弄些不值钱的乡下玩意也不太行,拉到保宁府挣不了几个铜板。万一行情不好还要亏本,我老子能把我训得头都擡不起。”林泽带着一股年轻人不服输的劲头地说着,像是告诉三人,他拿一大笔钱来为的就是要在家里人跟前争口气。

    雷元适时地接过话头,“我也挺想帮贤弟的,就是我们雷家的布匹实在不够数。这不就求到两位世兄头上了。”

    林泽听完,很配合地看向两人,“两位可是有存货?你们放心,给别人多少价,给我也一样。我朱玉全不差那个钱,既然要做个大买卖,自然该有魄力的。我不怕跟三位兄长说,这批货我准备了两万两银票。只要有货,我能马上结算款项给你们。”

    这个马上付清所有钱的条件是非常诱人的,林泽虽然没有做过大买卖,但也清楚大宗交易就没有一次性给完所有钱的,一般都是给一部分,后面尾款等年底再给,或是分季度结算。

    果然,姚、范两人听完心里已经有了决定。雷元找他们做这个买卖,虽然是个几千两的生意,但他们也愿意专门走一趟当然是为了后面更大的好处。

    雷家一头吃不下所有好处,拉他们入伙是极为正常的事。前两年打仗各家的买卖都不大好,今年原以为能缓一缓,谁晓得还有钦差专门来征缴钱粮,让云淮府几家豪强都不免感到手头紧了点。

    眼下雷元说有一桩极好的买卖,两人听完后都十分乐意来一趟。

    “贤弟放心,这事我范家能出一份力。咱们就当交个朋友,我给你比旁的人低一成的价钱。”范锦澜很快就给出肯定答复。

    姚君逸也是一样的回答。

    显然雷、范、姚三人早就通过气了,这批布他们三家一块凑齐。

    林泽脑子里迅速算了一笔账,五千匹粗布、三千匹棉布、一千匹绸缎胚布一共花一万出头,加上运输花费,到达保宁府得两万左右。还是比市场上的t便宜很多,林泽用朱家的船队走运河到河东府,再由陆路运到保宁府,最后到达太子的手上。

    林泽起身谢道,“小弟这回运气真是好,能遇到三位兄长鼎力相助。”

    雷元三人连声说小事一桩,不必放心上,让林泽赶紧坐下来大家一块喝茶。

    大家继续谈好一些细节,比如十天后搬货到林泽安排的船上,交接前大家一起去仓库验货等等。

    “你们云淮真是人美、景美,连着些茶具器皿都好看得不得了。”林泽心情愉快,好像事办完就不想说做生意的事,开始有闲情装装文化人。

    “贤弟有眼光,这瓷器是我们云淮一绝。”雷元笑道,同时给对面的范、姚两人递了个眼神。

    “说起这个,我记得贤弟老家那儿的铁器在咱们这也是极有名气的,大伙都爱买保宁府的铁锅、铁锹这些东西。”姚君逸像是不经意想起这事了,顺嘴提一句。

    “我记得姚兄跟我也说过这事,不仅咱们云淮府喜欢,整个嘉国哪个不需要这些铁疙瘩做的东西?”范锦澜说得更明白了。

    雷元专门跟两人提醒过,林泽不大懂这些暗话,有时候要说得透一点。

    三人都是做买卖的老手,针对不同人自然有相应的法子。

    “啊?三位兄长想要吗?我们家就是卖这些的,要不我回去就跟我爹、我大哥说说?”林泽一脸兴奋似的,好像终于能帮上自己这三位好大哥了。

    雷、范、姚三人眼中闪过一丝喜色,但面上一点也不着急。眼前这个朱公子做不得数,这一次先跟朱家能做主的人搭上关系,后续的事他们就不用这少爷沾手了。

    林泽像是有了灵感似的,不等三人开口便继续道,“三位兄长你们这不是还卖稻子吗?我记得我大哥说过想买一批,你们有的话我顺便买了一并运回去。哎呀,这真是来一趟干成两件大事!我爹还不得夸我比大哥还能干!”

    雷元贝林泽这话惊了一下,主要是不敢相信这少爷手头有那么多钱。买布的两万两他信,但如今说的粮食听着数额也不低的样子,还有这么多银子吗?

    雷元试探着问道,“贤弟想买多少谷子?”

    林泽一口答道,“二十万石。”